微信
$t('common.word.bytedance')
快手
B站
中文(简体)
  1. English(en-US)

用户研究成果:浙江祺跃科技助力南京理工大学团队揭示异质结构双相钢的微观变形与强化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 浏览量:69


在先进金属材料研发进程中,实现强度与塑性的良好平衡是关键目标。本研究中,南京理工大学团队采用冷轧及临界区退火工艺,精心制备出不同马氏体体积分数(HS740 钢,VM 为 41%;HS780 钢,VM 为 54%)的异质结构双相(DP)钢。利用浙江祺跃科技的原位力学测试系统 MINI - MTS 系列,结合原位拉伸测试与数字图像相关分析技术,深入探究其微观结构演变、异质塑性变形特性以及与异质变形诱导(HDI)强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HS780 钢凭借其独特微观结构展现出卓越的强塑性组合(抗拉强度达 1064 MPa,均匀伸长率为 9.8%),这主要得益于其更强的 HDI 强化效应。该成果极大地深化了对异质结构材料变形行为的理解,为高性能低碳钢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研究论文发表于《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A》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sea.2024.146149。

随着工业发展,对兼具高强度与良好塑性的先进金属材料需求迫切。晶粒细化虽能提升金属强度,但超细晶 / 纳米晶材料常因应变硬化能力受限致塑性下降。近年来,异质结构材料(HSMs)因独特性能备受关注,其可利用现有工业设备生产,有望突破强度 - 塑性权衡困境。在低碳低合金钢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分别为典型软、硬相,双相钢是异质结构的天然模型。传统双相钢马氏体体积分数较低(5% - 30%),而异质结构双相钢马氏体含量更高(>50%),其软、硬相微观结构响应及变形异质性(应变分配、应变梯度)与 HDI 强化关系尚不明晰。因此,开展本研究对优化此类材料性能、拓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系统解析了异质结构双相钢的微观结构、异质塑性变形及强化机制,为高性能钢铁材料研发提供了关键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